
创作背景
《雨滴》创作于一八三八年。当时肖邦正在地中海马尔岛疗养。关于这首前奏曲的创作有这样一段传闻:一八三八年活跃在巴黎乐坛上的肖邦由于肺病的恶化经女友乔治·桑的安排千里迢迢地来到四季如春的地中海马尔岛。由于肖邦“的病情和乔治. 桑的衣着打扮使他们在租房问题上发生了困难。后来经乔治·桑四处奔走勉强借到一座山殿之中的古老寺院。寺院中不但毫无设备而且漏雨简直不能住人。因为寺院十分寒冷买东西也很不方便所以肖邦的养病得到了相反的效果。有一天乔治·桑上街买东西恰巧下了大雨迟迟不能回来。肖邦躺在家里即寂寞又惧怕。正在这时候房间又漏雨滴滴答答令人心烦。肖邦在不耐烦之中起身写作一口气完成了这首著名的前奏曲。
乐曲赏析
肖邦在这首前奏曲中形象化地使用了一个固定的单音它伴以单调的节奏型好象是对有节奏的雨滴声的描绘。这首前奏曲的音乐形象虽然比较单一但它仍然有许多细腻的变化。
乐曲的开始部分十分抒情歌唱性的旋律伴随着悠悠自如的“雨滴”声仿佛是从朦胧的雨中传来的田园牧歌----这段“牧歌”的情绪也微微地起伏变化。开始是沉醉在大自然的的悠闲慢慢地变得有些激动好象是作者对大自然发出的感叹中间部分是一个非常奇特的段落它把人们引进神秘的境界。低声部缓缓行进的旋律伴随着单调而神奇的“雨滴”音型显得十分深沉、威严。有人把这段音乐看作是一幅富有浪漫气息的图画:夜间一列人群在庄严而阴郁的众赞歌中神秘地缓步而行
中间部分的音乐形象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庄严的众赞歌中夹杂着各种情绪变化。第一个对比的形象是出现在十二小节的众赞歌以后低声部的八度双音在五度的跳进中起伏加上很强的力度使这一部分的音乐形象显得十分强烈、鲜明。中间部分的第二个对比形象是在它的末尾。这是一段十分抒情的音乐优美的旋律和歌唱性的低音线条综合在中声部隐约可见的“雨滴”声中显得十分静谧。
前奏曲的再现部分比较简练它只再现了一个乐句。但它的尾声比较完整并且意味深长:音乐渐渐远去“雨滴”声慢慢消失留给人们的是无比丰富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