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作背景
1836年冬天肖邦结识了比他大6岁的法国女作家乔治·桑。肖邦这个纤弱、浮华、儒雅而又温柔的男子对反传统的多产女作家乔治·桑第一印象并不太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乔治·桑越来越引起肖邦的注意肖邦发现和她在一起时可以尽情倾诉内心深处的情感。后来肖邦和乔治·桑生活在了一起他们保持了长达9年的关系。乔治·桑给予肖邦的细心照料有助于焕发肖邦的才华他们生活在一起的后来几年肖邦的作曲生涯达到了他个人生命的最高点是肖邦鸣唱“天鹅之歌”的岁月。
肖邦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树一帜的浪漫抒情风格他的《升C小调圆舞曲》最能体现出他的个性和民族性。此曲作于1846-1847年是肖邦去世两年前创作的。1846年肖邦和乔治·桑在诺罕庄园一起度过了最后一个残秋。十一月他们分开了。肖邦来到了巴黎心情十分忧郁身体也越来越坏但为了生活他还要带病教学生钢琴。所以刚分离的一个时期他几乎没有写什么作品。第二年春天他的身体稍微好一些想起和乔治·桑在一起的这些年他很有感触带着对往事的怀念对生命的认识于是写下了这首《升C小调圆舞曲》。
乐曲赏析
这首《升C小调圆舞曲》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其节奏近似玛祖卡舞曲但完全不是为舞蹈伴奏的舞曲而是真正的圆舞曲抒情诗。表现了作曲家内心的矛盾和统一。乐曲为三段体式无序奏。第一段主旋律一开始便是流露着一丝忧伤的宣叙调的旋律似乎在倾诉他孤寂的生活仍然具有肖邦那轻柔、飘逸的性格特征可见肖邦对美好生活仍有一线憧憬。第一主题与第二主题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音型前者带有宣叙调和顿挫感似诉难言之隐后者是波浪涌动的级进旋转利用经过性的伴音化进程半音阶小节下行了一个大乐句(8小节)似催人在律动中忘记一切。中间的第三主题是抒情的慢板似连连的大跳充满感慨、追求和幸福生活。第二段为急速的连动A段回旋曲主题似滚珠落玉般晶莹剔透。从八度大跳开始用模进手法发展成为一段激动的旋律好似心潮在起伏翻滚。但这不是肖邦以往作品中那种华丽的风格而是充满着一种无奈的旋律仿佛是作者在倾诉他孤寂的晚年生活。当时久居异乡、孑然一身的肖邦身染重病、无依无靠其心情之忧郁可想而知。此外肖邦打破调式在三个段落的调式布局上也很有意思: “A”、“B”均为升C小调升C转为降D大调等音转调这样的调性安排也体现了作曲家内心的矛盾和统一。这时出现了一段抒情的慢板似乎是对以往和乔治·桑在一起幸福日子的回忆。这样的转调多少明朗了些 但是很快又出现郁闷的气氛。在回旋连动过后反复开头的主旋律最后全曲在焦躁不安中终了 即B段再现转回到升C小调上再接犹豫的A段最后又再现B段结束全曲。小调转为大调音乐在渐渐消失飞远十分巧妙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