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国乐器协会会刊《中国乐器》2014年第6期刊)
在8月8日的微信中,我们为大家转载了《再探二手钢琴市场》的第一部分,本期将继续转载剩余的部分。
历史空白的钢琴们
从二手琴进入中国转入翻新后的批发环节开始,这些钢琴的历史便被一并抹去。无从追溯的卫生与环保问题也使得购买后的消费者承担了相当程度的风险。
陈勇表示,由于二手钢琴不同于企业批量生产钢琴,每一架钢琴都来自不同的角落,不同的家庭,不同使用者,有着不同的背景和不同的年代。二手钢琴是否粘染有某种病毒或者细菌,甚至核幅射都有可能。
“也正因为如此,二手钢琴在进入中国必须经过高温消毒处理才能进关。但这种消毒措施也未必达到完全消毒,有的走私钢琴根本没有经过海关就流入中国境内,其病毒感染的风险性会更大。因而,二手钢琴进入中国市场是不符合国家质检总局的有关卫生要求规定的,存在着多种污染环境的风险。”
记者从广州地区的一家从事二手琴翻新及销售的琴行负责人处得悉,其进口的二手琴来源主要挑选那些成色较新、琴龄较短的钢琴。对于这批更容易卖出好价钱的二手琴,公司收购琴源后通常只做外观的抛光、清洁等基本步骤,对内部损坏老化的零件基本不进行更换。而正规工序中所必须的环保监测、卫生消毒步骤,工厂更是能省则省,基本只做清洁而已。
“通常消费者很少会对钢琴内部的琴弦、踏板等零件进行观察,毕竟外行很难看出差别。而对于钢琴过往的卫生状况,很多消费者也都没有这个意识去深究,对我们而言,也比较省事。”
除却钢琴卫生记录的缺失以外,大部分二手钢琴在经过进口、批发、翻新和零售等多个环节,最初真实的生产时间、产地等信息均难以追究,而扮演零售商的琴行对于产品定价则有着非常大的浮动空间。
丰元凯透露,曾有一位消费者花了6万余元从一家琴行中买了一架号称标价500多万元的旧琴,年份标注为上世纪90年代生产。买回来不久后感觉音色不对,便找人鉴定。最终发现该琴的年份编号是翻新厂商重新更改的,真正市场价值远远低于购买时的价格,后双方一度闹得不可开交。
通常而言,普通钢琴使用寿命在70~80年,由于钢琴铁板的张力问题、榔头的磨损及粘合的老化等问题,钢琴到了十几年以后便每况愈下。因而通常钢琴购买者大多会选择买琴龄在7~8年的旧琴。
以平均售价来计算,普通消费者单独购买一台全新的日本中档钢琴需要10~12万元,而同款二手琴的价格则只在3~5万元之间。在二手琴行业中,广为流传着一份年份折旧价目表——“5年内的二手琴价格约在新琴的70%,10年左右的二手琴价格约在新琴的60%,20年左右的二手琴价格约在新琴的50%,30年左右的二手琴价格约在新琴的40%,40〜50年的二手琴价格约在新琴的30%”。而这样的价格差对于广大工薪阶层的潜在钢琴购买者而言,必然有着相当强大的吸引力。
受伤的本土钢琴教育
中国乐器协会和国家轻工业乐器信息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钢琴总产量375555架,同比下降1.1%,其中立式钢琴360950架,三角钢琴14605架。而对比之下,二手琴混乱入市的速度可谓一泻千里。
据国家海关统计数据显示,大约十年前,每年日本二手钢琴流入中国大约8000架左右,以后这个数字不断改写。“2007年17157架,2008年21718架,2009年27536架,到了2010年已是32448架,并以每年约30%的速度稳步递增。”
若以此推算,仅仅2013年一年内就有超过7万台日本、韩国来源的二手钢琴流入中国市场,过去五六年更是累积超过20万台。
消费者张女士告诉记者;“因为劣质二手钢琴影响,孩子钢琴考级的进度一度受到了影响。而在和身边同样购买过二手琴的消费者沟通之后,发现类似的情况出现的频率相当之高。此后钢琴培训机构的内部人士也向我们坦言,购买二手钢琴需要自己尽可能甄别,市场上鱼龙混杂的情况十分严重。”
如同张女士这样,因为购买了劣质二手钢琴、遭到虚假商品宣传诈骗的消费者绝不占少数。
不久前,山东日照就有消费者向媒体爆料称,自己经琴行销售人员推荐后购买了一台翻新钢琴。尽管购买之初琴行为其免费调了一次音律,但在随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教授琴童弹琴的老师多次发现钢琴的音不准,消费者只得先后请人调律4次,共花费近千元。
几经周折之后,在请专业维修人员对该二手琴进行检查后,消费者被告知该钢琴音板变形严重,部分器件需要更换,通体维修还不如换台新的钢琴。由于女儿钢琴考级在即,消费者多次到琴行要求对方承担钢琴维修费,并为钢琴的质量负责,但由于没有维修卡和质量保证单,他的要求遭到拒绝。
除了动辄数万元的经济损失,钢琴培训学习者所遭受的专业影响也不容小觑。
广州一家大型琴行负责人刘明告诉记者,不同琴行进口二手琴的年份偏好都不同,其中有一些琴行更偏好于收购年代较新的日本钢琴,这样更容易卖出好价钱。有不少琴行会对不太懂行的钢琴初学者推销所谓的“日本原装琴”。实际上,这些可能只是二手琴重新翻修包装后的成品,属于明显的销售欺诈。
事实上,“以次充好”、“隐瞒更改商品信息”等钢琴销售的潜规则并不鲜见。此前就曾有东北某琴行把一架翻新琴当成新琴卖,从中谋取暴利,最终东窗事发后被消费者告上法庭,遭到罚款超过20万元。
刘明介绍,一些琴行从批发供应商这个环节开始,就已埋下“伏笔”,安排冒充一手琴、更改年份等级等“作假”动作。其间可谓无所不用其极:把钢琴的两个踏瓣改为三个踏瓣,用老琴冒充现代琴,将钢琴铁板上的琴号由小改大、以涂改冒充近年来生产的新琴,等等。
“甚至有人用凿子将铸在钢琴铁板上的字母‘G’改为‘C’,这样一来,一架上世纪30年代的老琴顿时身价提高,变成了音乐会级别专业使用的C系列钢琴了。有人在展会上就看到一架标有C系列的钢琴,但是打开内部一看,击弦机支架还是木制的,而不是铝制,说明这架琴是上世纪20〜30年代所生产。”刘明说。
"师资联合推销"
钢琴音乐培训、考试等文化活动,是乐器文化产业不可分割的部分。近年来全国各大中城市的乐器经销商开展的音乐培训中,钢琴培训的数量仍居首位。而全国二十几个艺术类考级体系的钢琴考级,也成为少儿钢琴销售的最大助推器。这类钢琴销售主要便是集中在中低端价位的钢琴上,本土钢琴企业与二手日本钢琴在此领域有着直接的竞争。
在二手琴销售环节中,琴行与钢琴培训中心的“师资联合推销”,也成为国内钢琴市场的“潜规则”。
此前就有琴行内部人士向媒体爆料称,琴行为打压本土钢琴而扩大销售二手洋钢琴,大多选择与钢琴老师一起合作营销,比如向消费者宣称“二手钢琴都是从日韩或者欧洲进口的,质量比国内的好很多”、“钢琴弹过两三年之后,二手钢琴琴键比本土原装品牌更灵活”等承诺。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市场全年进口钢琴121607架,同比增长13.83%,而出口钢琴39635架,同比下降20.64%。按进口产品结构分析,除欧美少量品牌钢琴外,从日本、韩国进口的二手钢琴已超过7万架,占中国钢琴市场的17%以上。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对于二手钢琴翻新乱象、以次充好的销售欺诈,近年来已有多家知名琴行和大型本土钢琴企业上书文化产业主管部门。他们反映,散落在日本各个角落的数百万架二手钢琴正在形成一股暗流涌向中国,它们以超低价格、参差不齐的质量、非正常的销售渠道, 破坏和干扰着正在走向成熟和规范的中国钢琴市场,极大的冲击着国产钢琴。
通过8月8日和今天的微信,我们全文转载了中国乐器协会会刊《中国乐器》2014年第6期登载的《再探二手钢琴市场》的内容。目前二手钢琴市场现状比较复杂,正在极大的冲击着国产钢琴,为了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及家中琴童正常钢琴学习的进行,建议各位消费者在购买钢琴时,多方了解,慎重选择。希望各位消费者都能买到自己称心如意的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