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是什么意思 你知道本科的本什么意思吗


大学的学制,大致分为本科、专科,其实还有很多人并不熟悉的“预科”。那到底这些都代表什么意义?大学“本科”的“本”到底是什么意思?又是怎样由来的呢?

大学“本科”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这还得从中国的科举制度说起。

Ⅰ.

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是引自西方的。但中国的文化始终是传承,西方的大学被引入中国后,有着明显的“中国化”色彩。

中国古代没有明确的学制概念,但科举却是有明确的规定的。

古代科举一般每三年举行一次,不是现在的高考每年都举行。

Ⅱ.

古代科举为什么要规定三年呢?

首先是有现实的客观条件制约,比方说交通问题,行政效率问题,时间太短,高生与官方都存在难题。

更重要的是,科举制度还要与当时的其他制度相衔接。比如说“丁忧”制度。

“丁忧”,就是民间所说的守孝三年。考生或官员,如果有父母等亲人去世,必须回家守孝,不能参加考试或上班。

“丁忧”的制度规定,是二十七个月,约等于三年。科举三年一次,守孝也是三年,这样制度就衔接了。

古代纪年,使用的是天干地支。如1619年为丙辰年,这一年的科举即称“丙辰科”;1619年为己未年,这一年的科举即称“己未科”。这就是科举中的“科”。

Ⅲ.

那科举中的“本”是什么意思呢?

古代科举,考生要从秀才考到举人,再考到进士,三个级别。

其中的进士,先参加全国性的“会试”,考中后再参加“殿试”。“会试”是礼部举行的,“殿试”是皇帝亲自主持的。

“会试”到“殿试”,没有淘汰,除非有什么违规行为,也有可能就是考生遇到亲人去世,需要“丁忧”,不能参加殿试。

正常情况下,参加了丙辰科会试,就会参加丙辰科殿试,也就是本科殿试。通俗地讲,就是参加同一科的会试与殿试。

所以,古代科举中的“本科”,指的是同一科。或者说,是“这”一科。

明代的著名历史人物马士英(约1591—1646),字瑶草,贵阳人。马士英是进士,但就不是“本科”了。

马士英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参加了“丙辰科”会试,并且考中了。但是,不知什么原因,马士英没有参加“丙辰科”的殿试。

没有参加最终的殿试,殿试资格还是有的。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载“倘有因丁忧或别项事故,而不能于本科殿试者,可以声明事由告假,谓之告殿,准其于下一二科补殿试。”这样,马士英参加了万历四十七年(1619)己未科殿试,成为二甲第十九名进士。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上是一样的。

Ⅳ.

“本科”一词,最早见于宋代。

《宋史·选举志一》“开宝三年(970年),诏礼部阅贡士及十五举尝终场者,得一百六人,赐本科出身。”

清末废科举后,中国的大学在本科前设有一个预科。

这时的“本科”是相对“预科”。后来,很多大学的“预科”被取消,但“本科”的叫法被保留下来了。当时的“本科”,并不是为了区别现在这种意义的“专科”。

预科制度现在仍继续在发挥作用。

现行的我国预科,是指对参加高考的学生,知识水平尚未达到进入大学的要求,给予一定时间补习后以达到这个要求的一种补习方式 。

上一篇: 小乌龟吃什么 小乌龟怎么养

下一篇: 太岁是什么东西 太岁有什么神奇作用


蚂蚁钢琴网 2008-2025 somall.com.cn 皖ICP备2023010105号
大写数字 热点城市 热点地区 热点街道 热点时间 房贷计算器
钢琴调律 钢琴调音 钢琴调律价格
温馨提示:部分文章图片数据来源与网络,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24小时举报热线:1805654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