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线谱的五线和四间共有几个音位?


五线谱的五条线和四个间一共构成了9个音位。五线谱由五条平行的“线”和四条平行的“间”组成,它们的顺序是由下往上数的。最下面第一条线叫做“第一线”,往上数是第二线、第三线、第四线,最上面一条线是第五线。最下面的一间叫做“第一间”,往上数是第二间、第三间、第四间。由于五线谱只有五线加四间共9个音位,因此在谱表上无法记录更高或更低的音,这就需要通过加线和加间来进行扩充。可在五线谱上方或下方增加线和间,加线及加间各分别称为上加第1线、上加第1间,下加第1线、下加第1间等。

五线谱的起源及发展

由于音乐是一种瞬间发出,瞬间消逝的时间艺术,为了演奏唱,欣赏,学习和保存之需,乃产生将其转化成空间的,视觉的乐谱形式的表现方式,包括符号,文字,数字,图表或其他特殊的物质记号外的各式各样记谱,均具备音乐要素中的一种或多种,如音高(乐音的绝对或相对高度),音值(乐音或休止的绝对或相对长度),主题(旋律型或动机),和弦,乐器演奏法,强弱,速度和表情等等。

从西方音乐历史的发展历程来看,这将把音乐记下来或写下来的记录方式,最早可追溯至西元前六世纪到四世纪之间的古希腊时期。古希腊人所发展出两种字母记谱的方式,是以字母文字(letters of the alphabet)和类 似字母的图形(graphic signs)代表音高与音值,分成记载声乐旋律的声乐谱和记载器乐旋律的器乐谱。

六世纪时,罗马教会修士包厄修斯(Severinus Boethius, 480-542)援用古希腊的字母记谱方式,以拉丁文字母 A 至 P 来代表自然音阶上的两个八度。虽然,七世纪时的音乐理论家圣依西多禄(Saint Isidore of Seville,560-636)曾指出音乐是不可能被标记出来的。但是,九世纪中期开始出现一种用以咏唱葛丽果圣歌(Gregorian Chant)的符号记谱方式,称之为「纽姆」(neumes)。

此字源自希腊语「πνεμυα」(neuma),原是点头及记号之意。当时圣歌的曲调主要以口头的方式进行传授,显然运用纽姆作为对于记忆中的曲调之联想手段。然而, 这些记在经文歌词上方表示旋律线的上行(/)、下行(\)或连接(^ )的纽姆,仅在于指示出圣歌曲调的方向,却无法标示出实际音高,而有其诸多不精确之处。

十世纪时开始运用线谱(staff notation ),以使圣歌旋律的轮廓与音程的关系能更清晰地表现出来,音高亦能明确地标示出来。从最初画一条红线代表「f」音,逐渐发展到两线、三线和四线等不同颜色的线条,表明四个固定的音高。

十一世纪时,修士桂多·达·阿列佐(Guido d’Arezzo, 995-1050)开始以四线三间的谱表记载葛丽果圣歌,线与间之间代表音程上的二度,线与线或间与间则表示三度音程,为现行的五线谱奠定基础。


上一篇:王者荣耀人脸识别一般几天消失

下一篇:原神小保底是多少次?


蚂蚁钢琴网 2008-2025 somall.com.cn 皖ICP备2023010105号
大写数字 热点城市 热点地区 热点街道 热点时间 房贷计算器
钢琴调律 钢琴调音 钢琴调律价格
温馨提示:部分文章图片数据来源与网络,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24小时举报热线:1805654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