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是苏轼的什么人
苏辙是苏轼的弟弟。公元1062年是苏辙做大冤种弟弟的起源。那年苏轼正式踏入官场,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而苏辙却谢绝了朝廷的派遣,称要留在京城侍奉父亲苏洵。然而事实的真相是,出去做官与侍奉老父亲,这两件事并不矛盾,压根不需要二选一。
早在汉代,朝廷官员就可以将祖父母、父母迎接到任职地,移亲就养成为解决官员做官与养亲矛盾的重要途径。到了宋代也是如此,假如官员不依法迎养,还会受到御史台的弹劾,并“重寘其罪”。苏辙的孝悌之心毋庸置疑,但这不是他唯一的选择,也不是他必须作出的“牺牲”。
就苏辙个人的角度,当年他虽与哥哥苏轼同榜应试及第,但过程却要曲折很多。在科制考试那年,苏辙还没有受到“官场的毒打”,是个恣意挥洒、耿直无畏的青年。据载,苏辙当年在对策中对朝廷的批评特别犀利,毫不客气,司马光尤为欣赏他的锐气,认为其“最为切直”,将他考为第三等。然而范镇和蔡襄等人却认为不妥,在商议后,要将苏辙考为第四等。胡宿更狠,他说苏辙策语不逊,应判第五等,也就是不合格。一时间争执不休,最后闹到了宋仁宗面前,由宋仁宗亲自定夺。
苏轼和苏辙同父,但未必同母,因为老爸苏洵娶有一妻二妾,妻子姓程,两个小妾分别姓杨和姓任。程氏生了苏轼,史有明载,但苏辙是谁生的呢?可能是程氏生的,也可能是杨氏或者任氏生的。
传说苏轼还有个妹妹,人称“苏小妹”,嫁给了苏轼的得意门生秦少游。实际上苏轼没有妹妹,只有一个姐姐,在眉山大家族中排行第八,人称“苏八娘”。苏八娘嫁到眉山官宦之家,20岁左右被虐待至死,所以当苏轼哥俩做官以后,很长时间都不跟姐姐的婆家来往。
苏轼和苏辙在同一年结婚,那年苏轼19岁,苏辙才16岁。婚后第二年,哥俩就跟随父亲苏洵进京考进士。苏轼和苏辙同时考中,但苏洵却落榜了。考中进士后,哥俩又参加国家公务员选拔考试(时称“铨试”),都没能通过。直到公元1061年,哥俩再次进京,终于在最高级别的选官考试(时称“制举”)中取得优异成绩。当时苏轼26岁,苏辙23岁。
公元1062年,苏轼正式进入官场,被派往陕西做官,而苏辙则谢绝了朝廷的派遣,留在京城开封侍奉苏洵。苏轼在陕西凤翔府(今宝鸡市)当了三年“签判”(全称“签书判官厅公事”),苏辙则在开封侍奉了三年老爸。也就是说,为了向父亲尽孝,同时也为了让哥哥安心工作,苏辙放弃了早早做官的机会。用儒家伦理讲,他做到了“孝”和“悌”,堪称道德标杆。
苏辙与父苏洵、兄苏轼创立了苏氏蜀学,他与苏轼同为苏氏蜀学的集大成者。苏氏的蜀学与荆公新学、二程洛学相对立。“三苏”博通经史,遍采六经百家之说,又吸取老庄道家学说和佛教思想,逐步形成“三教合一”的思想体系。是北宋中期儒、佛、道三教融合的时代潮流的产物,是当时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派别。
苏辙晚年曾著《苏黄门老子解》,朱熹称其书“合吾儒于老子,以为未足,又并释氏而弥缝之,可谓舛矣!”反映了蜀学派的思想特色。此派在文学上的建树最为卓著,但认为学术中最重要者并非文章辞赋,注重所谓“性命自得之际”。以文为“寓理之具”,认为“学文之端,急于明理,如知文而不务理,求文之工,世未尝有也。”
上一篇:荣耀手机可以升级到鸿蒙系统吗
下一篇:i74710mq相当于几代i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