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成语与古代的竹简有关?
竹简,指古代用来写字的竹片,也指写了字的竹片。先秦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也有木片,称木简)。牍比简宽厚,竹制称竹牍,木制称木牍。均用毛笔墨书
成语名垂青史与古代的竹简有关。名垂青史意思是把名字和所做的重大事迹记载在历史书籍上,一般是形容功业巨大,有很好的名声的人和事永留史册。古代在纸张没有普及之前,都是在青皮竹简上记录大事的,因此我们也把历史称为“青史”。
制作竹简
现代为了美观或者艺术传承的原因也有竹简的制作,相对于古代制作就比较简单了,可以批量生产,但是在古代制作竹简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首先就是要选择制作竹简所需要的材料——竹子。竹子并不是随便选择的,因为古代的竹简都是有尺寸的。例如:书写诏书律令的竹简长度要求是三尺,用作抄写经书典籍的竹简长二尺四寸,民间写书信的竹简也有要求,长一尺,这也是为什么古时候人们将书信称作“尺牍”。因此在选择竹简的材质时,要确保所选用的竹子,每节的长度可以用来制作所需种类的竹简。
选择好材料之后将材料削成符合竹简规定的小竹片,这样的竹片薄厚就根据自己的工艺控制,因为还需要钻孔链接,这样做好的竹片还不能够书写使用,因为新鲜的竹木之中含有很多的水分和糖类,这样的竹简很容易发霉或者虫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古代人发明了一种工艺“杀青”,就是去掉青竹之中的糖类的水分。
将削制好的竹片用火长时间的烘烤,去除竹子中的水分和糖类,这样的竹片就会由青色转变为淡黄色,因为竹子在烘烤过程中水分被逼出来,样子像流汗,所以人们也称其为“汗青”。这也是为什么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是说自己的忠贞的名声会留在史书上。现在我们说的青史留名也是这个缘故。
经过“杀青”之后的“竹牍”还需要用线穿起来,这个工艺相对来说就非常的简单了,只不过根据日后的用途穿订的种类不同,对于需要经常使用或者长期保存的内容就穿三条线进行连接,其他短期或者不重要的就穿两条。节省一道工序减少成本。当然有的竹简是在书写完成之后再进行穿订,因为不确定会需要多少“竹牍”,所以这样的方法能更好的增加竹简的利用率,在竹简的开头一般会空出两片,用来做一些标记,方便日后阅读时进行检索。
上一篇:蒸的馒头为什么不松软
下一篇:微信转账退回是原路返回吗